专业号

一、基本情况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泰顺县西北部,属洞宫山脉,西与福建省的寿宁、福安接壤,北与本省文成、景宁县相邻。因当地岩石乌黑而得名。1959年始建国营乌岩岭林场,1975年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4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除垟溪保护站外,其他均集中连片,总面积18861.5公顷,占全县面积的1/10多,其中国有面积1456.3公顷,集体面积17405.2公顷,涉1个国有林场、7个乡村林场和4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区内现有居民8300人。主要保护对象为我国特产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及典型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乌岩岭960×300-2

1995年经浙江省编委核准设立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997年正式挂牌,时任代省长柴松岳亲自出席成立仪式,并为保护区授牌。机构规格为副处级。浙江省编委原核定事业编制50人,2003年重新核定事业编制34人;2008县编委核定森林派出所专项编制4人。现有干部职工41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3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39人。事业经费采用包干制,由省财政全额拨款,为6万元/人.年。

乌岩岭保护区山峦起伏,切割剧烈,多断层峡谷,地形复杂。区内千米以上山峰众多,相对高差为300~1000m不等。主峰白云尖海拔1611.3m,是温州第一高峰。

保护区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上地处群山僻壤,人烟稀少,人迹罕至,保存有大面积原生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保存比较完整,具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一定代表性。全区植物种类占浙江省植物种类的50%,是重要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已查明的有种子植物1863种,隶属158科775属,占浙江省种子植物的55%,是保护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蕨类植物45科94属287种;苔藓植物58科155属358种;真菌61科129属212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莼菜、中华水韭、伯乐树等4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毛狗、香果树、凹叶厚朴等20种。还发现浙江雪胆、泰顺杜鹃、泰顺凤尾厥、泰顺鳞毛蕨等6个植物新种和33个浙江新分布种。动物地理分布和区系组成上有华南区特色。已查明的有脊椎动物4纲27目81科218属342种,其种类占浙江省种类的53%,脊椎动物中以鸟类最多;有昆虫20目202科2133种,其中有22新种和26中国新记录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黄腹角雉、云豹、金雕、黑麂、白颈长尾雉、金钱豹、鼋、金斑喙凤蝶等8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穿山甲、豺、白鹇、斑羚等43种。

乌岩岭960×300-7

【价值地位】

1.乌岩岭是我国特产珍禽黄腹角雉的唯一保种和原产地人工繁殖基地。黄腹角雉被国际列为濒危物种,有“鸟中的大熊猫”之称,在乌岩岭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400m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保护措施得当,目前乌岩岭黄腹角雉的野外种群数量之多、分布密度之广闻名于海内外。自20世纪80年代浙江大学诸葛阳教授在乌岩岭首次发现黄腹角雉以来,以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为首的一大批学者以乌岩岭为基地对其进行了长达25年的系统研究。期间,北京师范大学以乌岩岭为教学实习基地培养了近20名研究生。郑光美院士等一大批专家教授及研究生等长期蹲点乌岩岭保护区,使乌岩岭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主要的黄腹角雉研究基地和中国“鸟类学人才培育摇篮”(郑光美语),乌岩岭也成为具国际影响、在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中极具特色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乌岩岭是我国濒临东海最近的森林生态与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处于北纬28度附近的敏感区,且靠近太平洋,加上保护区西北面山岗阻隔,温度偏高,因此动植物分布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典型性和多样性,是开展濒危动植物、亚热带典型植被群落、自然环境保护研究活动的大型科研、教学基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3.乌岩岭是飞云江的发源地和温州人民“大水缸”飞云湖的水源涵养地。区内植被茂盛、环境质量极好,地表水为超一类水质,山清水秀、盛夏无暑、气象变幻、莽林壁松、飞瀑流泉、深潭积碧、春花秋叶,风景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天然山水大公园,是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活动的极佳场所。

乌岩岭960×300-14

二、主要工作成效

近几年以来,我局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严格遵循“立足保护、适度开发”的宗旨,认真做好保护区各项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2008年经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7部委专家组现场评估,被评为综合管理优秀单位;2008-2012年连续五年被省环保厅、省林业厅评为保护区规范化管理优秀单位; 2008年和2011年两次被省森林消防指挥部评为“30年未发生森林火灾先进单位”和“2006-2010年度浙江省森林消防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和2010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分别授予“中国黄腹角雉之乡”和“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称号;2011年被浙江省林业厅评为3星级森林旅游区。目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主要保护对象黄腹角雉野外种群数量由原来的几十只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只,还发现金斑喙凤蝶等浙江新分布种和浙江雪胆等6个植物新种;乌岩岭生态旅游开发迈出重要步伐,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极大提升,已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建设乌岩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由于缺乏投入,保护区各项设施一直比较落后,就连办公也都靠租借。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来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2亿多元,全面改善了乌岩岭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一是先后向国家林业局争取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一、二期工程,共投资2110万元(其中一期1199万元,二期910万元),建成了管理局办公大楼和保护站点、检查哨卡等管理用房,并建设和添置了巡护、防火、科研、监测、宣教等方面的设施和装备,极大地改善了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二是52省道至乌岩岭通区公路、黄桥保护站至文成铜铃山公路动工建设,以及保护区内村庄康庄公路和实施,使保护区交通路网得到重大改善,其中由我局当业主的金竹坑至乌岩岭段拓宽工程,长5.209KM,总投资782万元,除标志标线外,已于今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

(二)保护乌岩岭,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

一是加强保护区法规建设。由县政府颁布《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暂行)》,并印发《进一步加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以加强保护区的全面管理。二是对乌岩岭林场进行了彻底改制。保护区设立之初实行的是与国营乌岩岭林场合署办公的体制,并以林场为主。晋升国家级后,资源保护工作提到更高位置,但保护与林场经营的矛盾并未解决。2000--2007年,在泰顺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对乌岩岭林场进行了彻底改制,47名林场职工下岗安置,林场不再进行生产经营性的林木采伐,从而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资源管护工作走向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开展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工作。根据建区20多年区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发生的变化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经泰顺县委、县政府同意,从2009年开始开展功能区局部适应性调整工作,历时三年的努力,调整方案先后通过省林业厅、省政府、国家林业局、环保部等审批,终于于去年11月获得批准,为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基础。四是全面加强资源巡护工作。在编制、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我们想方设法充实一线专兼职管护力量,组建了碑排、黄桥、垟溪三个集体林区保护站,并制订《乌岩岭保护区管护员管理办法》和《资源巡护办法》,建立巡护制度,做到重点区域每日一巡护、一般区域每周一巡护,在重要进山路口设立检查哨卡等,全面加强资源管护力度。五是严厉查处破坏资源的案件。由于保护区面积广阔,加之管护力量薄弱,保护区集体林区内的盗伐盗猎现象一度猖獗。为此,在加大巡护和宣传力度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森林派出所的建设,从公安机关选调优秀干警充实办案力量,还选送林业干部出身的森林公安干警到公安机关“顶岗培训”,以加强执法工作。近五年来,共查处大小案件30多起,其中刑事案件6起,办案数量创历史记录。同时选择典型案例到社区巡展、在电视台曝光,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破坏资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六是高度重视森林消防工作。每年召开保护区森林消防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制订《乌岩岭保护区森林消防应急预案》,明确涉区各方的消防职责;加强宣传、巡查;建设林火视频监控监测系统;建立专门消防器材室,购置森林消防装备;创新思路,依托企业组建了一支有25名队员的“乌岩岭森林消防队”。几年来,保护区从未发生森林火灾,几起森林火险也都在第一时间扑灭,确保了自然资源的安全。

(三)研究乌岩岭,科研监测成果显著。

加强科学研究,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高度重视,积极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围绕乌岩岭的自然资源开展多项专题科研活动。一是开展黄腹角雉人工繁育工作。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鸟类,也是乌岩岭的主要保护对象,若能人工繁育成功,意义重大。为此,我们邀请北师大专家到乌岩岭做技术指导,并派技术人员到北师大专题学习。经过两年努力,终于成功掌握黄腹角雉人工授精繁育技术,并于先后成功繁育10只,为下一步人工繁育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建设“中国乌岩岭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这是我局主动与台湾东海大学、浙江大学、浙南-台湾生物与生态工程研究中心沟通协商,合作搭建的国际性的科研平台,基地于去年8月2日正式启动,现已完成9公顷样地建设。三是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组织开展昆虫生物多样性调查、黄腹角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外监测等工作,出版《浙江乌岩岭昆虫及其其森林健康评价》;购置并安装红外相机动120台,拍摄到黄腹角雉、黑麂、白鹇、苏门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原生态照片视频10000余张(个),其中黄腹角雉蛋遭青鼬、蛇等天敌盗食等珍贵视频资料,为该物种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提供依据。

(四)开发乌岩岭,生态旅游全面起步。

开展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功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乌岩岭曾名噪一时,但后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逐渐衰落。近几年来,我局就如何做好乌岩岭生态旅游这篇文章做了深入的探索。一是理清了生态旅游开发思路。根据乌岩岭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建设“以生态环境教育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精品区”的开发方向和“登温州之巅、寻飞云江源、探原始森林、赏黄腹角雉”的旅游定位,并据此进一步提出除建设一般旅游基础设施外,还要重点建设宣教中心(自然博物馆)、野生动物救护站等生态教育设施的具体建设思路。二是开展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和《乌岩岭保护区总体规划》、《乌岩岭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乌岩岭生态旅游详细规划》等修编工作。由于乌岩岭保护区在2000年第一次规划时,限于当时的认识,错误地把乌岩岭传统的旅游区和主要的旅游资源划为国家禁止开发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因此,开展功能区调整工作成为当务之急。但这项工作难度极大,需要经过省林业厅、省政府、国家林业局、环保部及国务院等审批关。经过四年多的积极努力,终于于今年初获得国家批准。目前,在功能区调整基础上进行的《乌岩岭保护区总体规划》、《乌岩岭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乌岩岭生态旅游详细规划》等修编工作均已基本完成。三是全面启动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乌岩岭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我们的原则是: 自筹资金、自主建设、逐步推进,不向社会资本开放。但我局是纯公益事业单位,除了事业费拨款没有其他收入。为此,我们发扬“乞讨”精神,争取各方面支持,并根据乌岩岭的实际,探索工程管理办法,以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经过六年多努力,突破重重障碍,成功建成森林游步道7.5公里,沿途廊桥、茶楼、公厕、垃圾箱、森林休闲、科普解说等配套设施齐全;建成了景区综合楼、门景房以及污水处理设施;乌岩岭访客服务中心、乌岩岭宣教中心(自然博物馆)、野生动物救护站、黄腹角雉科研饲养笼舍、生态停车场等项目都已全面启动、正在全力推进,一个按照AAAA级标准建设和管理的乌岩岭生态旅游景区已初具雏形,一个崭新的乌岩岭形象已经呈现。

(五)宣传乌岩岭,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强宣传平台的建设,大力宣传乌岩岭的保护和建设成就。如高度重视保护区网站建设,编写《乌岩岭志》、出版《乌岩岭文学专刊》,在泰顺新城争取命名“乌岩岭路”等,以提升乌岩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以举办大型活动为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了生态道德教育基地作用。如:2008年底和2012底,先后两次与温州动物园联合举办“走近世界濒危鸟类--黄腹角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黄腹角雉走出大山做客温州动物园,展出期间还在温州景山公园和动物园内的显著位置制作了大量科普宣传标语和宣传展板,数万人次近距离观赏了黄腹角雉。2010年4月,举办了大型的“泰顺县2010年‘爱鸟周’启动暨‘中国黄腹角雉之乡’授牌仪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省林业厅、市政府、市林业局等领导亲临授牌仪式现场。活动期间,还组织“我爱乌岩岭、我爱黄腹角雉”主题征文和“探密乌岩岭”风光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2011年5月和2013年5月,两次举办中国.乌岩岭“温州之巅”山地竞速赛,来自全国和全市的60支队伍参加比赛,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市政府等有关领导出席。三是加强与各级新闻媒体的合作,主动给他们提供新闻线索。近几年来,中央、省、市、县各级媒体播出刊发大量有关乌岩岭的新闻,有的还是大篇幅、整版的深度报道,如2008年和2011年分别两次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二个专题片,乌岩岭和黄腹角雉多次在央视荧屏上亮相。

(六)共建乌岩岭,社区关系趋向和谐。

乌岩岭保护区范围涉及4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7个乡村林场,区内在册居民达8000多人,社区关系复杂,是保护区工作的难点。一是高度重视做好乌岩岭林场下岗职工工作,切实解决好他们的身份、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问题,使困扰我局多年的乌岩岭林场改制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彻底解决。二是争取省林业厅支持,将区内绝大部分集体林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对核心区缓冲区78000亩集体林实施国家租赁,年租金为33.2元/亩;同时争取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每年县财政安排近60万元的资金,用于集体林经济补偿。三是争取县政府和有关乡镇的支持,实施保护区生态移民工程,有效减轻资源保护和百姓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四是创新思路,从黄腹角雉栖息地改造的角度,积极探索人工针叶林改造利用的途径,从而大大缓解资源保护和林农砍伐利用的矛盾。五是主动走进社区,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他们关切的问题。如我局通过积极争取和大力支持,帮助建成了长13公里的洋溪至溪斗村和长8公里的碑排至铁炉基两条社区康庄路;在没有社区发展经费预算而自身经费又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帮扶落实到社区村户的资金都在10万元以上。

(六)创业乌岩岭,干部队伍建设展现新面貌。

一是全面理顺了管理局的职能、机构和编制等问题。局机构原存在职能不完善、层级脱节等问题。通过积极争取,2010年4月份经温州市编委批复同意,县政府印发了乌岩岭管理局新“三定”方案,对乌岩岭管理局职能进行了调整完善,并将原内设股级中层机构改设为副科级。二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在局机关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作风建设年、“五型机关”创建和“互学互比”等活动。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行岗位目标工作责任制,规范了局机关学习、考勤、决策、监督等制度,努力提高机关规范化建设水平。四是“推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并对空缺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先后有6位优秀干部被提拔到副科级领导岗位,有作为才有地位的观念深入人心,干部队伍的活力得到提升。

乌岩岭960×300-10

三、下步发展思路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局将围绕“严管护、强基础、谋发展、创示范”的总体工作要求,坚持“保护立区、科技强区、旅游兴区”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大力实施“十大项目”,努力把乌岩岭建设成“示范保护区、和谐保护区、生态旅游精品区”。

(一)创建示范保护区。根据环保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所制订的标准和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要求,将乌岩岭建设成为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规划科学合理,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的全国优秀自然保护区。

(二)建设和谐保护区。妥善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认真倾听并多渠道向上级反应社区居民的诉求,想方设法维护好保护区集体林所有者和有关林场职工的权益,积极解决社区村庄因资源保护而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努力缓解日益尖锐的社区矛盾,实现社区关系和谐。

(三)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区。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充分发挥乌岩岭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资源优势,加大生态旅游开发力度,重点建设好乌岩岭自然博物馆、黄腹角雉繁育基地、野生动物救护站等科研和科普教育设施,努力将乌岩岭打造成著名的生态旅游精品区和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

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
京ICP备05067984号-35
基于E-file技术构建